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 第三百二十六章 重武轻文,祖坟松土!

第三百二十六章 重武轻文,祖坟松土!

第三百二十六章 重武轻文,祖坟松土! (第1/2页)

没有四书五经。
  
  没有微言大义。
  
  没有八股文章。
  
  儒家还剩下点什么?
  
  好像什么都不剩了。
  
  海瑞这一问,让内阁再次沉默,在这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儒家看似辉煌,实则早已没落。
  
  这便是理学、心学能崛起的原因。
  
  儒家本就只余空壳,为理、心二学套壳蒙混,就这样从唐末晃荡到今,整整千年,现在,壳显露出了腐朽。
  
  而套壳久了的理学、心学,也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随着儒家发烂、发臭。
  
  哪怕把儒家、理学、心学的心肺肠子都翻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拾掇拾掇,内阁几人也找不出什么好玩意。
  
  到底是大族出身,李春芳打破了尴尬,另辟蹊径道:“不注六经,便重六艺吧。”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国语·楚语上》的记载,楚庄王曾就教育太子箴之事咨询过申叔时(申公),申叔时的答论中就有:“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和“教之《春秋》”。
  
  以此可见,在孔子之前,《春秋》、《诗》、《礼》和《乐》,就是教育的基本典籍,经过孔子的“传述”工作,“六经”开始成为儒家的经典和象征。
  
  郭店竹简《六德》中有“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
  
  此后六经就成了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自上古以降,注解六经,便成了上至圣贤大儒,下至初晓文识的第一要紧事,也是儒家传承的根本。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也就成了无数儒家子弟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但执着于空想,而毫无意义,最终于今日为圣上所厌弃。
  
  那便只能再往前推了,甚至是推到孔子之前,推到孔子最向往的朝代。
  
  “周”。
  
  从周代时,王室、贵族、朝廷就重视教育,但那会儿,更多的是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
  
  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由此,孔子才有感于礼崩乐坏。
  
  既然六经不能再注了,六艺便可以再拿起来。
  
  不过,周代那种六艺中“易”、“春秋”,与圣上的要求所违,那就只有采取另一种六艺了。
  
  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
  
  其中射箭、驾车(御战车、驾车)为军事技能。
  
  这种六艺,原为周代的“造士之艺”,就是制造精锐武士的技艺。
  
  但随着秦皇扫六合,大一统王朝的到来,这些精锐武士对大秦帝国而言,便是不安分的存在。
  
  王朝犹重“维稳”二字,自秦以来,历朝历代都在削减百姓的“血气”。
  
  正所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历代皇帝宁愿儒文乱法,也不容侠武犯禁。
  
  但这都是好技艺,在生活中多能用的到,是绝对的实用之学。
  
  圣上要禁六经,那内阁便开六艺,之后惹出什么麻烦,也与内阁无关。
  
  高拱、胡宗宪、海瑞、朱衡都看出了李春芳的提议,明显有着几分摆烂的意思。
  
  在朝廷中,文官要是想不去做某件事,便去曲解、扩大执行这件事,如此一来,就会惹出麻烦,而让这件事得不到有效执行,从而失败或停止。
  
  面对同阁阁臣的目光,李春芳两手一摊,并不解释。
  
  他的确在对抗圣意。
  
  时至今日,在内阁中,依然存在着两位名门望族出身,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阁老。
  
  一是陈以勤,南充陈家。
  
  二是李春芳,兴化李家。
  
  南充陈家犹在兴化李家之上,走到了上古世家的境界,江山更迭、朝制更改,都难以影响南充陈家的存亡。
  
  但兴化李家不行。
  
  兴化李家虽有几分“薄产”,但归根到底李家还是儒家传统的“耕读传家”家族。
  
  李家可以接受儒家落寞,但不能接受儒家彻底消亡,一旦选才、选官制度发生彻底改变,那李家就没有办法再保证代代有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了。
  
  圣意在上,李春芳只是个卑微的阁老,不能不做,那好,你要灭儒家,那我便禁文气,复武风。
  
  当华夏人人血气如龙,这皇位,不知道朱姓皇族还能不能坐的下去。
  
  即便圣上能坐,那下一代皇帝呢?下下一代皇帝呢?
  
  且看谁能熬得过谁。
  
  海瑞向来对大族子弟厌恶,在这一刻,对同僚李春芳的厌恶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群自私自利的虫豸,和这群虫豸同阁为臣,怎么能治理好大明朝?
  
  阁臣提议。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的高拱不能不表态,眼见政务堂中气氛微妙,干脆道:“票拟吧。”
  
  说着,高拱表向李春芳的“停六经,复六艺”投了赞成。
  
  人总有敬畏之心,高拱也不例外,对传承数千年的学说,先掘墓,再盗墓,高拱终究是有些怕了,生前身后名,多多少少还是想要一点。
  
  内阁七阁老,在京五阁老,李春芳提议,高拱同意,票数就近半了。
  
  海瑞立刻投了反对,将票数拉回了一点,朱衡再投一票反对,将票数给扳平了。
  
  朱衡出生在江西吉安,就是焚烧郑和宝船图、航海图的刘大夏家乡,朱家、刘家在吉安县中,可谓是并驾齐驱。
  
  家族势力,比着南充陈家、兴化李家肯定是不如,但朱家没有独照一方的心思,更没有千秋万代家族兴盛发达的想法,儿孙自有儿孙福,所以这一票反对,完全出于公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