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二百一十四章 黄埔江申城!老朱:我不会治理天下?

第二百一十四章 黄埔江申城!老朱:我不会治理天下?

第二百一十四章 黄埔江申城!老朱:我不会治理天下? (第1/2页)

江南。
  
  在苏州盘桓了一段时间后,老朱继续东行,来到了松江府。
  
  苏州自古繁华。
  
  相比之下,此时的松江府,却并不是多么有名的地方。
  
  然而,当老朱真正赶到这里的时候,竟被街上的景象吓了一跳。
  
  触目望去,皆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各种摊贩穿梭其中,叫卖声不绝于耳。
  
  较之苏州府,还要热闹十倍。
  
  老朱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车找了一名老汉寻问。
  
  老汉笑道:“看你也是经商的,应该消息灵通才对,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吗?”
  
  老朱不由得尴尬笑了笑,道:“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赶路,没有仔细打听外面的事。”
  
  老汉道:“如今有《大明日报》,你们在外面跑,也要多看一看报纸。自大孙殿下监国以来,大明日新月异,我这个糟老头子,都看得眼花缭乱,有点跟不上啦。”
  
  他轻轻感叹了一声。
  
  老朱愣了一下。
  
  此番出来微服私访,虽然断了与朝廷那边的联系,但《大明日报》可是每日都必看的,却想不出上面哪些内容,会影响到与松江府城的繁华热闹。
  
  “松江府距离海边不远。”老汉摸了摸胡须,道:“从前朝廷担心百姓暗中与倭寇勾结,或是冒充倭寇行凶,不许百姓下海。”
  
  “地方官吏为了执行朝廷的禁令,便禁止百姓在沿海附近居住。导致沿海的肥沃农田,皆成了一片荒废。”
  
  “如今,太孙殿下率军铲除了倭寇,降服了倭国,又开了海禁。”
  
  “这沿海的无主荒田,肥沃无比,大伙都抢着去垦荒呢。”
  
  “松江便是前往沿海的中转之地,人自然变多。”
  
  原来如此。
  
  老朱微微点头,还是有些疑惑道:“有这么多人前去垦荒吗?”
  
  老汉摇了摇头,道:“那倒没有,松江城有这么多人,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海防一开,很多人都想出海做生意,或是下海去捕鱼,不少人便来了松江。”
  
  “其二嘛,眼下朝廷大举修路,从松江府到海岸口,还有黄埔江边的口岸,四处动工,松江府自然云集了大量前来做工的人。”
  
  “特别是顺黄埔江而下,距离松江府几十里远的地方,正要建一座新城,规模可大呢。”
  
  “这么多人都在松江府一带聚集,松江府自然变得繁华起来。”
  
  “你若是到那边去看,便会发现那边比松江城的人更多,还要更热闹呢。”
  
  老朱猛然想起,貌似《大明日报》上还真刊登过。
  
  朝廷要在黄埔江旁建一座新城,朱允熥亲自给其取名为“申城”。
  
  对此,老朱并没有特别重视。
  
  自大明成立以来,建新城这种事,一直在进行。
  
  但新城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塞北。
  
  目的是以城池作为桥头堡,移民垦荒,充实边疆。
  
  这在老朱眼中,也是控制草原部落的重要手段。
  
  既然草原部落的问题,一时间解决不了,那就一步步来。
  
  稳扎稳打。
  
  慢慢在草原上建城,一年复一年,缓缓推进。
  
  耗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总能将其控制。
  
  这是老朱心中的规划。
  
  除了塞北边疆之外,一般而言,江南地区不会建什么新城。
  
  但如今倭寇被荡平,倭国降服,海边大量的荒芜之地得到开发,因此而建几座新城,也不足为奇。
  
  于当地百姓而言,这是了不得的大事。
  
  然而,大明疆域如此辽阔,一个地方建一座新城,对最高统治者而言,并不是多大的事,自然不会特别关注。
  
  此时听老汉一说,老朱才想起来。
  
  松江府城聚集了如此之多的人群,老汉却说那边的人更多,想来这座新城的规模,只怕不小。
  
  老朱来了兴趣,在松江府城歇息了一晚后,第二日一早,便令前往新建的申城。
  
  自松江府到申城,修建了极为宽阔的水泥大道。
  
  路上行人亦不少。
  
  从车窗里面向外面的田野望去,隐约可以看到不少新开垦出来的农田,有农民在田地里干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朱不由感叹道:“沿海倭寇一平,又能开发出不少农田,看来以后几年,咱大明都不会缺粮了。”
  
  吉垣笑道:“太孙殿下治国有方,陛下也可以放心。”
  
  老朱捋了捋胡须,道:“熥儿治国确实不错,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从前咱便觉得苏杭一带富户奢靡不堪,带坏了社会风气。”
  
  “这些人,大多还对那个张士诚念念不忘。”
  
  “咱大明拿下苏杭后,他们私底下却仍称张士诚为张王,称咱这个皇帝为老头儿。”
  
  “如今他们对熥儿的各项政策,都非常拥护,连带着对咱的评价,也提高了许多,这是好事。”
  
  “不过,咱当初便看不惯苏杭士绅的奢靡生活,对他们严加打击,又给苏州定下了重税,还将很多富户强行迁到咱安徽老家。”
  
  “这些年以来,苏杭一带的风气已大为转变,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富户。”
  
  “可如今看来,苏杭的富户,又有重新起来的势头。”
  
  “咱之前住的那家酒楼,里面的酒菜那么昂贵,可不是平民百姓能吃得起的。”
  
  “富户变多,可不是什么好事。”
  
  “寻常百姓之家,又非功勋贵族,更不是朝廷命官,家里的钱财,至多有几百贯就够了。”
  
  “太富有了,朝廷就该想办法让他们破产,将他们的钱财分给贫穷百姓。”
  
  “要不然,这些人便会拿着钱去吃喝玩乐,歌舞逍遥,带坏社会风气。”
  
  “再说,他们又没有为大明朝廷立过功,凭什么享福享乐啊?”
  
  “熥儿的政策,样样都不错,就是对这些人的打击和压制还不够。”
  
  老朱并不懂任何经济学上的道理,他就是从一个老农民的角度看待问题。
  
  反正在老朱看来,除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勋贵,其他民间百姓就不该富裕。
  
  都富裕了,谁干活去呢?
  
  能将肚子吃饱,不饿死不冻死,那就行了。
  
  家里存一笔钱?
  
  那可不行。
  
  老朱看不惯。
  
  家无余粮,百姓便会勤耕不息。
  
  若是存了钱,就会偷懒休息。
  
  并且还会由此而滋生祸端。
  
  因为人闲下来了,就会探讨各种各样的事情。
  
  对朝廷和官府品头论足。
  
  每天像牛马一样,干活干个不停,让他们从早到晚都不能休息,便没有空闲的时间想七想八,想出一些对朝廷不好的事情了。
  
  当然,饭要让牛马吃饱,衣要给牛马穿,不能将牛马饿死冻死了。
  
  这都有一个度。
  
  老百姓吃不饱饭不行,赚太多钱也不行。
  
  挣扎在刚好吃饱饭的线上,那便是最好的。
  
  至于其他更多的经济学道理,如何刺激生产力发展,如何让经济增长,老朱还想不了那么深。
  
  对于治理天下,老朱想的就是要稳定,要长治久安。
  
  所有一切国策,都围绕这一点来实施。
  
  让朱家天下能更长久。
  
  江南豪绅的存在,会让百姓心生嫉妒和恨意。
  
  朱门酒肉臭,自古便是老百姓造反的理由。
  
  唯有让所有人都穷,大家都是刚好吃饱肚子,没有节余,统治才稳定。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
  
  那便是老朱自己是穷苦人家出身。
  
  在他看来,人能吃饱肚子不饿着,穿上衣服不冻着,那就够了。
  
  再有奢望,就太不应该。
  
  这种“穷人”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其实是非常正常的。
  
  粮食是不能浪费一滴的。
  
  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就能穿,哪有破了一个洞,就扔掉旧衣服,去换新衣服的道理,那叫暴殄天物,会下地狱受惩罚的!
  
  人就不能闲着不干活,那太不像话。
  
  老朱自己也是这般要求自己的,同样也这样要求别人。
  
  觉得休息就是犯罪。
  
  当牛马永远不休息,也不能吃太好穿太好,才能让老朱心安理得。
  
  即使是当了皇帝,这个思想钢印,仍然深深地刻在老朱的脑海里。
  
  他这个皇帝都从不休息,不贪图享受,那其他人当然也不应该。
  
  吃饱了饭,穿上了衣,就要知足。
  
  懒惰不干活,就该拿鞭子抽。
  
  然而,朱允熥现在的政策似乎不是这样的。
  
  按如今的国策,百姓会越来越富,有钱人也将越来越多,令老朱感到不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