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攻大于防 (第2/2页)
夏尔不慌不忙的拿过桌上的刀叉摆起了龙门阵,边摆边说:
“这是敌人防线,这是我军防线。”
“敌我双方为了能防住对方进攻,就需要构筑完整的防线且不能有任何漏洞。”
“否则敌人就会从这个漏洞突破并扩大战果。”
军官们点头表示同意,此时西线的情况就是这样。
夏尔接着说:
“这条防线全长700多公里,敌我双方都投入了上百万的军队驻防。”
“但即便如此,前线的兵员素质依旧参差不齐,许多地方兵员不足准备不足,只是敌我双方都没发现而已。”
军官们再次点头,他们中许多人是从前线回来的,有的还不只去过一回,他们很清楚夏尔说的是真实情况。
最后夏尔总结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情况,是因为防守一方需要守好每一点。”
“而要在700多公里长的防线上守好每一点却是基本不可能的,这已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
“反而是进攻一方,却只需要不断观察,从这700多公里长的防线找到一个漏洞再突破,就能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要说的‘攻大于防’。”
一众军官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如果用上华夏成语其实很容易解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防守方是那个“千虑都不能一失”的智者,而进攻方却是那个“千虑只要一得”就能获胜的愚者。
接着有军官发出欢呼:“中将说得对,‘攻大于防’就说明福煦将军是正确的,这是对‘进攻理论’的辅证。”
“不。”年轻少校当即出声反对:
“夏尔中将说的‘攻大于防’与福煦将军的‘进攻理论’是两回事。”
“福煦将军的‘进攻理论’片面强调进攻的优势不考虑其它因素。”
“而夏尔中将说的‘攻大于防’,指的是我们必定能在敌人的防线中找到弱点,并以这个弱点为中心突破再扩大战果。”
夏尔心下暗赞,这个少校还算有见识,他至少不会像其它军官只是简单的把理论分为“进攻”和“防御”两类。
接着又有人好奇的问:“将军,但是‘攻大于防’的理论,跟您在安特卫普和哈塞尔特的穿插有什么关系?”
“您还没听明白吗,菲尔德?”年轻少校回答:
“安特卫普和哈塞尔特并不是原定的计划,而是中将在敌人漫长的防线中找到的破绽。”
“就像中将说的,只要防线一长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必然会有些地方准备不足。”
“因此,才会一次又一次出现德国人防备不足被中将集中精锐部队轻松击溃的情况。”
军官们这才恍然大悟:
“所以这一切不是运气也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这说明它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战术。”
“这的确是与‘进攻理论’不一样。”
“太棒了,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战术运用到战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