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荣国府?走了走了 (第1/2页)
安景钟主持两朝朝政,门生故吏甚广,尤其还是出自江南,人脉遍布各级衙堂。
而江南籍贯的官员,也都将他视作为朝堂一颗苍天巨木,每每有江南籍的考生赴京赶考,第一站总是要到丞相府门下求见。
在隆祐帝答应乞骸骨后,堂上一片哗然,为安景钟请愿者,成片的跪了下来。
安景钟也算是为了大昌鞠躬尽瘁,没有加衔致仕,却是这样寥寥退场,更加让江南出身的官员心寒。
适时,东方治站出来恭敬行了一礼,道:“安相年事已高,回归乡里颐养天年,是陛下体恤。不过,丞相乃百官之首,需辅佐陛下总理朝政,此位关乎社稷安危、天下兴衰,万不可久缺。不知陛下心中对于丞相一职的继任人选,可有圣意?”
隆祐帝定下来的决策,在朝堂上从来就没被扭转过,更何况此时是安景钟自己提出要乞骸骨的。
东方治开口之后,也将众人的心思转移到了这丞相之位的新人选上。
按常理,丞相致仕之前,会与皇帝提供几个人选,而在这朝堂之上,安景钟一时倒是也没开口的机会。
隆祐帝应下东方治的话,道:“相位,朕一时并无人选,中书省之责,暂由你和柴朴共同担任吧。”
被点到名字的二人,站出身道:“臣等谢过陛下。”
……
议完这最后的朝事,隆祐帝便欢心的往后宫走去。
一路来到坤宁宫,正见到皇后在教导着三位皇子,措词十分严厉,几个半大的孩子垂头站着,还有在抹眼泪的。
抬眼见到了隆祐帝就在不远处,皇后便让教养嬷嬷将三人先都带走,随后迎了过去。
教养嬷嬷携着三位皇子与隆祐帝三拜行礼,“见过父皇。”
隆祐帝拍了拍三个孩子的肩头,叮嘱道:“你们可得听娘亲的话,切不可惹她生气,知道吗?”
三人异口同声的应了下来。
待他们离去,隆祐帝才又带上了笑脸,关怀道:“怎么?他们又做了什么错事?”
两人结伴而行,一起来到宫中大殿上,挨坐下,皇后幽幽叹道:“恶习不好改,不好学还顽劣,今日他们捉弄教书先生,故意趁着先生不注意的时候,将不知从哪里带来的虫丢进了茶盏里,又将人家气得来这里告状。”
隆祐帝却是被三个孩子逗得大笑,被皇后瞪了一眼,才收敛了,宽慰道:“尚幼,待年岁再涨些便不必如此操心了。”
皇后却明显没隆祐帝这样乐观,再叹了口气,“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少时都这一幅德行,岂能等到他们长大就变好了。我们是个普通人家也就罢了,可这是皇家。”
隆祐帝牵起皇后的手,抚摸着宽慰,“天子不问私德,岂不闻齐桓公之于管仲,汉高祖之于张良?如今管仲、张良者已然在了,他们不行掣肘之举,便已足够了。”
见隆祐帝一脸喜气,皇后便知他此行的目的了。
“可是岳凌那边发来消息了?”
隆祐帝点头,接过宫女奉上的茶水,浅啜一口润唇,应道:“大功,剿灭双屿岛,无一人阵亡。”
不知战事的皇后面上也浮起了愕然,“竟有这般的事,实乃大功一件。无人阵亡之胜仗,闻所未闻,必将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见隆祐帝得意的笑,皇后也不禁莞尔,“此乃君臣佳话,难怪令陛下如此开怀。”
隆祐帝抚掌笑着,又道:“非但是铲除了双屿岛这个东南顽疾,而且此行抄没了岛上钱财,必然收获颇丰,再算上倭国赔付的五百万两白银,或许可赚得大昌一年的赋税,实在是缓出了一口气。”
“原以为苏州涝灾,东南都因此震颤,只能迁延稽迟,不想竟是一回赚得盆满钵满。”
“少说应当是有八百万两了,这些年的苦头,你也随朕吃的够多了。今年年节,不如邀请百官入宫饮宴,如何?”
不知不觉间,身为天子的隆祐帝,反而比旧时更加在意黄白之物了,为此还高兴不已。
皇后皱了皱眉头道:“赚是赚了,可劫掠海盗积攒的财富,也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岳凌在南边,可不只是为了这一锤子的买卖,接下来他肯定还有事要做,是不是还需要很多银子呢?”
隆祐帝颔首道:“岳凌递上奏折,欲要开海,成立一个单独的衙门,市舶司,专管海上事宜。从保护海贸的商队,到收取出入港口的税银,都交由这个衙门处置。”
“大昌海岸绵长,这般的衙门从天津卫到广州府,要陆续开办十数个,造船,官员,这都需要大把的银子。”
“而且,江浙署衙垮台,如今是岳凌在支撑着,这旧制也需要改一改。他上书建议说,要分权治之,不可再委任丞相,总揽大权否则在江浙富饶之地,就容易滋生出第二个赵德庸。”
“军权,民政,律法分为三个衙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将这三个衙门的职权厘清边界,互不干涉又可相互监督。”
“江浙又太过富饶,人口稠密,他又提到要将江浙分为两个省,江苏和浙江。”
“其他的内容还有许多,奏折写得十分详实,足足有数十页,朕只来时略微翻看了些,还没全部读完。”
隆祐帝从袖口中取出一方厚厚的折子,略略叹了口气。
“岳凌他也不容易,文要治国,武要安邦,怕是这重担压得他要喘不过气了,还在操劳着赋税的事。”
皇后拾起翻了翻,道:“分担如此,还担忧了陛下的身子。”
隆祐帝沉重的点点头,未有言语。
皇后问道:“又有此不世之功,想必此刻已经轰动京城了,陛下如何赏他?”
隆祐帝试探着反问:“进封国公?”
“先不说有二十二岁的国公,进封国公之后呢,女真未平,他若是再有立功呢?”
“封郡王?”
“三十岁不到的郡王,之后还怎么封?”
隆祐帝也有些苦恼,“不然,将秦王府封给他?”
皇后偏头想了想,也叹了口气道:“若三位皇子中,有一位能像他一样就好了。”
眨了眨眼,皇后的目光渐渐从宫灯移到了隆祐帝身上,“要不然,陛下今夜留宿坤宁宫,臣妾努力下生个公主出来,招他为驸马?”
隆祐帝苦笑道:“你怕不是失心疯了,十月怀胎再生下来,要小岳凌二十多年了。再者说,不都将林如海的孤女指婚给了他吗?”
“太医院也说过了,你的身子已经不适合生育了,好好养着便是。”
皇后皱眉佯装不喜,“还不是陛下不努力,试一试又无妨。”
说着,皇后便来扯住隆祐帝的衣角,隆祐帝似触电了一样立即起身,道:“国事繁重,朕还得再仔细读一读岳凌的奏折,就先回去了,皇后好生安养。”
“夏守忠呢,快,摆驾!”
隆祐帝匆匆忙忙的走了,惹得在旁伺候的宫女们憋笑。
皇后眉头轻挑,道:“好了,休要闹了,各自去做事。元春,来研墨,本宫想再为玉儿去一封信。”
……
京城,
苏州大捷的消息如同一阵风般,迅速刮过了京城上空,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人们皆是走出了房屋,相互庆贺着这不可多得的大捷。
京中不少有江南人士,当听闻江浙数十年的顽疾竟是被安京侯一朝去除,那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逢人便夸赞着安京侯的功绩。
勾栏,酒肆,茶馆,凡是百姓们常去的聚众之处,今日无不是座无虚席,人山人海。
而他们所谈论的也没有别的事,只有安京侯一人。
有人想起安京侯未知真假的坊间传闻,有人又猜着当今圣上会如何奖赏,又有人推测着安京侯究竟用何等手段完成无一人阵亡的壮举,市井间热火朝天,如同年节已至。
京中的高门大户,尤其勋贵一脉,更是要坐在一块儿,论起这天大的事。
尤其安京侯曾在北蛮之祸中,提拔了一干四王八公的子弟,才让他们如今在京中仍保有一席之地,简直是天大的恩情。
一想到要论起安京侯的事,那就再没有比荣国府更好的去处了。
消息传开还没多久,各家的女眷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荣庆堂上庆贺,面见贾家的老封君。
而贾母还没从今早上的事中缓过神来。
原来,今早甄家二爷甄应嘉被押解入京了,而且宦官在城门楼下就已经广而告之,会择日问斩。
此时此刻,在与几个管家媳妇打牌的贾母才知道,她让人南下去办的差事,完全没办下来。
找贾琏来了解状况,竟是从他口中得知,安京侯丝毫没给荣国府颜面。
不但如此,若不是因为贾琏伏低做小,成了甄家犯错的旁证,只差毫厘就将荣国府也一并查办了。
这让贾母气得不轻。
求你做事,你不做也罢了,还让贾家来蹚浑水,成了送甄家砍头帮手,这她还有什么颜面再见甄家的女眷,其余四王八公家的人该怎么看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