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改革!永盛新政!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改革!永盛新政!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改革!永盛新政! (第1/2页)

朱允熥心中一震,恍然间竟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他这段时间一直在思索自己登基之后该实行的国策,该做哪些事情而烦恼。
  
  大致的想法和蓝图,朱允熥早已烂熟于胸。
  
  但具体的步骤和措施,先做哪些,再做哪些,却感觉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处下手。
  
  在与老朱写信沟通时,他亦曾提及过此事。
  
  只是也不好说得太明白,免得老朱以为他是担负不起大明江山的千钧重担,为他过分担忧。
  
  此际听顾盼君这么一说,朱允熥突然明白过来。
  
  对啊!
  
  自己要做的,其实就是这两件事。
  
  只要做到有兵有钱,对外战无不胜,对内国库充盈,他想要进行改革,谁又挡得了?
  
  老朱不是早就提醒过吗?
  
  对外扩张,以此来转移内部的矛盾。
  
  纵观历史,只要在对外战争中能获胜,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汉武帝最大的功绩,不就是北击匈奴吗?
  
  不足之处,则是将国库都打空了。
  
  李世民能成千古一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以雷霆手段解决了北方的边患。
  
  而且是以极小的代价,在没有耗损大唐太多的国力的前提下。
  
  大明对外征战,战无不胜。
  
  当年李靖从阴山小道,以三千骑兵突袭突厥王庭,击溃突厥数十万大军,自此奠定了大唐初期的繁华。
  
  试想,若是突厥没有平定,大唐一直困于与突厥的战争中,连绵不断,若没有辉煌的战绩,那还有个屁的盛唐啊!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
  
  便是历史上的明朝,也是既败于财政,也败于边患。
  
  自己如今手握当今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又掌握着大明银行,首先该怎么做,不是很显然的事情吗?
  
  又何必畏手畏脚,踌躇不前?
  
  须知朱棣五征漠北,都没有得全功。
  
  可自己轻飘飘的随意一战,便平了北元。
  
  这对大明而言,影响是何等之大?
  
  要知道后世的大明,可是被北方游牧部落搞得始终难以安宁。
  
  到最后加征三饷,不还是为了边防吗?
  
  他还未登基,就已经解决了这个对大明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
  
  只不过,打得太轻松,太容易了,以致于大家的反响没有那么激烈。
  
  这大概就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了。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对外征战能不断胜利,对内的改革就不是问题。
  
  “朕明白了,谢谢皇后。”朱允熥心中突然升起豪情万丈,吩咐道:“摆驾御书房。”
  
  “即刻召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勋贵宗亲,并各部堂官,侍郎,入宫议事。”
  
  旁边的太监连忙领命。
  
  圣旨很快下达。
  
  官员们接旨的时候,皆是吃了一惊。
  
  一般而言,皇帝大婚,都会罢朝三日。
  
  毕竟新婚燕尔,也要多多温存一番。
  
  没想到,当今天子,竟如此勤政。
  
  很快,官员们便陆陆续续赶来,皆站在御书房外等候。
  
  房内,朱允熥正在命几名翰林,草拟圣旨。
  
  御书房外,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此时让我们赶来宫内,却不知究竟有何事啊?”
  
  “谁知道呢?不过陛下自当储君时,便锐意变革,如今登临大位,恐怕是要励精图治了吧。”
  
  “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既已登基,朝中的官员,也该换一批新面孔了。”
  
  “这么快吗?陛下昨日才举办的登基大典啊!”
  
  许多人深感不安。
  
  新皇登基,重新调整朝廷的官员职位,这是惯例。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不过,大多数也会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段。
  
  至少会有一两个月光景。
  
  官员可以趁这段时间,四处活动,打探消息。
  
  若能谋进,自然更好。
  
  否则,便退而求保位。
  
  实在不行,平安落下,体体面面的告老还乡,那也勉强能接受。
  
  似今日这般,连半点风声都没有,骤然召来议事,大臣们无论是谁,心里都有几分不安。
  
  “让勋贵宗亲都赶来,怕不是要宣布出海令了吧?”
  
  有人这样猜疑道。
  
  出海之事,已然传了很久。
  
  大家估摸着也该实行了。
  
  “但愿是吧。”有人接言道:“只怕还有不测风云啊。”
  
  对于出海,朝堂上下已达到了一致。
  
  无人再反对。
  
  只不过,具体采取哪种方式,仍有不同的意见。
  
  但此事终究是朱允熥一言而定。
  
  ……
  
  他们的猜测并没有持续多久。
  
  很快,朱允熥便传旨召人进入御书房。
  
  首先进去的是杨荣、杨士奇、姚广孝、夏原吉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尚书王佐。
  
  几人见礼之后,朱允熥便道:“皇爷爷曾经有言,本朝再不设丞相之职,后世有敢言立丞相者,立斩不赦。”
  
  “自此之后,六部便直接向皇帝禀报。”
  
  “皇爷爷勤政,国家大事,从不懈怠。”
  
  “但自朕担任储君监国时起,便先后新成立了邮传部,法部,税务司。”
  
  “再加上职权极重的大明制造局,大明科学院,大明银行,大明日报等。”
  
  “时至今日,咱大明早已不止是六部了。”
  
  “朕要锐意革新,将来说不得还要新设更多的部门。”
  
  “这么多的部门,事务繁重,朕一人难以处理。”
  
  “朕决定,自即日起,设政务处,协助朕处理国家事务。”
  
  “凡国家政务,除军国大事外,皆由政务处处置。”
  
  “若有军国大事,需地方官员或各部委协调的,亦由政务处牵头。”
  
  “朕若有旨意,政务处依旨意而行。”
  
  “朕若无旨,政务处自行决断。”
  
  “你们几个,德才兼备,都是朕所器重之人。”
  
  “詹徽、王佐,你二人更是朝中的老人。”
  
  “首批进入政务处的人,便是你们六个了。”
  
  “政务大臣,总领百官,授一品衔,自即日起上任。”
  
  这是朱允熥首先要进行的第一项改革。
  
  权力从来不会出现空白。
  
  丞相制度持续千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废了丞相,仍然有内阁。
  
  废了内阁,还有军机处。
  
  说白了,大明王朝的疆域如此之大,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计其数。
  
  仅凭皇帝一人,累死也处理不完。
  
  必须要授权让别人协助。
  
  他之前让通政司将收来的奏章编制成简略的报文,固然是一个办法。
  
  但那也只是节约他看奏章的时间。
  
  事情还是要人去办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人去监督,去持续跟进。
  
  如果无人监督处理,便极有可能出现他做了批示处理,下面的人根本不办的情况。
  
  何况大明的工业化正在快步推进中。
  
  各项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
  
  相比封建农业国家采取无为而治,能不管便尽量不管的治国之策,工业国家却是万万也行不通。
  
  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只会越来越深入,也会越来越复杂。
  
  需要处理的事务,将增加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
  
  设置政务处,就很有必要了。
  
  不过,为了防止政务处的权力过大,朱允熥也早就做了限制。
  
  首先,就是一旦有他的圣旨,政务处便只能跪受听旨,不能自行处理。
  
  从这一点上说,政务处更像是清朝的军机处,而不是大明的内阁。
  
  只有在他没有下达圣旨的时候,政务处才能自行处置。
  
  其次,相较之军机处能处理这军国大事,政务处的这项权力,也被朱允熥给限制了。
  
  只有协调军国大事的权力。
  
  简而言之,就是国家进行对外战争的时候,有些事情,会需要地方官府配合,协调,这时候,政务处才能介入,重要工作也就是帮助军队处理一些地方事务。
  
  类似的还有征兵,安排退伍的士兵等等。
  
  政务处既不能指挥军队,也不能任免军队的将领。
  
  再加上政务处不是像丞相一样,一人独揽,而是多人共同商量决定,权力也就得了更多的制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