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二百九十六章 老朱:何惜一死? 天子驾崩!

第二百九十六章 老朱:何惜一死? 天子驾崩!

第二百九十六章 老朱:何惜一死? 天子驾崩! (第1/2页)

老朱的声音很平淡,就好像在闲话家常。
  
  但落在杨荣耳中,却如惊雷炸响。
  
  他慌乱跪下:“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言?臣请陛下收回此言!”
  
  说毕,重重磕头。
  
  老朱淡淡笑着摇头:“你慌什么呢?”
  
  “咱自家人知自家事。”
  
  “咱这身体,确实是不行了。”
  
  “但咱说要交待后事,却不是因为这个。”
  
  杨荣不解,抬头痴望皇帝陛下。
  
  老朱的老脸灿放笑容:“咱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几年。”
  
  “但这不重要。”
  
  “刚才不是还在说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咱是不是活着,活多久,不要紧,让天下百姓都丰食足食,才是真正要紧之事。”
  
  此言一出,杨荣顿时热泪盈眶,喃喃道:“陛下!”
  
  在天下读书人中,老朱的名声,并不算多好。
  
  相反,很多人认为皇帝陛下为了朱氏江山,所造杀孽太重,以重刑治天下,失之以“仁”。
  
  再加上老朱的泥腿子出身,使得许多读书人认为他粗鄙不堪,内心中对其十分鄙视。
  
  只不过,如今已是朱家天下,他们不敢明着说而已。
  
  杨荣身为读书人,此前也听到过一些风声。
  
  但进入朝堂,真正了解老朱的生活之后,他知道这位皇帝陛下与外面的传言完全不同。
  
  皇帝陛下非常勤政。
  
  真正的夙兴夜寐,日夜不停的劳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
  
  历史上,勤政的帝王不少。
  
  但像当今陛下这样的,却几乎找不到了。
  
  而且,历史上的很多以勤政著称的名君,晚年几乎无一例外走上了奢靡享受的生活。
  
  从启用管仲励精图治的齐恒公,一直到开创“贞观之治”,被后世大肆吹捧的唐太宗,皆是如此。
  
  原因无外乎早年的时候,帝国百废待兴,帝王心中也抱定了励精图治的志向。
  
  后来有了成效,便开始追求享受。
  
  这是人之常情。
  
  辛辛苦苦为了啥?
  
  若自己一辈子都不好好享受一下,那夺天下,治天下干啥?
  
  可老朱与他们不同。
  
  打天下历经千辛万苦,治天下却没有丝毫的放松。
  
  即使后来年龄大了,老了,精力不济了,但凡还有一口气撑着,老朱都要批阅奏章,理政治事。
  
  可以说,他虽然夺了天下,做了帝王,却仍然在做牛做马。
  
  正如老朱自己读中所言“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首诗,是老朱真实生活的写照。
  
  也只有朱允熥执政之后,老朱才稍微休息一二。
  
  也是身体实在不行了。
  
  在此之前,尽管朱标帮着理政,老朱从未有半分懈怠。
  
  朱标更是被他逼着“日理万机”。
  
  很大程度,甚至可以说,朱标是不堪重负,活生生累死的。
  
  就因为老朱一直逼着朱标,要他和自己一样的“勤政”!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的朱允熥,其实要感谢便宜爹爹朱标的死。
  
  正是因为朱标的死,让老朱心生悔意,才让他如今对朱允熥的“懒惰”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要不然,哪怕朱允熥将大明治理得再好,老朱也绝不会允许他睡“懒觉”。
  
  更不会允许他按自己的想法,偷懒怠工。
  
  朱允熥越聪明,能力越强,老朱只会对他要求越严格。
  
  没苦也得让他硬吃。
  
  绝不会让他松懈,懒惰。
  
  但朱标的死,让老朱开始反思,汲取教训,不敢再逼儿孙。
  
  只要朱允熥能将天下治理好,老朱也就乐得看他休息了。
  
  至于老朱自己,他真的太勤政了,从不贪图任何享受。
  
  可以说,真的将自己奉献给了大明江山!
  
  这样的人,若说他自私自利,杨荣都不能说服自己。
  
  夺了天下,自己却没有好好享受过一天,只为了做牛做马,那他图啥呢?
  
  老朱缓缓道:“咱出巡的时候,去了申城。”
  
  “你应该知道那里。”
  
  “那也是咱那孙儿规划兴建的海边大城。”
  
  “咱在那里研究大明的经济,与百姓们交谈。”
  
  “问了很多,也了解很多。”
  
  “这些事,在之前的信里面,都有提及。”
  
  “你也知道的,咱就不多说了。”
  
  “这几日,我在外面参观大明制造局,一边看,一边想。”
  
  “这天下真的是要大变了啊。”
  
  “想当初,咱四处流浪,靠吃百家饭才苟活于世。”
  
  “那时候,咱就发誓,要是有一天,咱得了天下,一定不会让百姓生活如此困苦。”
  
  听到这里,杨荣的瞳孔不由自主地微微缩了缩。
  
  旋即恢复正常。
  
  原来皇帝下在困苦流浪之际,便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但很快,他又坦然接受。
  
  若非如此,陛下又岂能以布衣之身,而得大明天下,坐拥万里江山呢?
  
  老朱并没有发现杨荣的微妙变化,而是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那时青春年少,意气方遒。
  
  可岁月不饶人,如今是赢了天下,却仍要输给时光。
  
  曾经的风华少年,垂垂老矣。
  
  老朱眸内风云尽起,往事浮云,历历飘过。
  
  少顷,方恢复平静,道:“可咱登基二十五年,天下依然困苦,百姓还是贫穷。”
  
  他的声音,骤然变得激动起来。
  
  “咱一直以为,这不是咱的错。”
  
  “相比元末乱世,大明的百姓已然能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能填得饱肚子了。”
  
  “至于说生活仍然苦顿,可自古皆是如此。”
  
  “几千年了,寻常百姓就是只能过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
  
  “哪怕尧舜之时,或圣人降世,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咱的孙儿,治国理政不到两年。”
  
  “天下已然大变。”
  
  “对外,平定了倭寇之乱,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乱,从此皆成过往。”
  
  “对内,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从前填饱肚子都困难,如今甚至还能喝上二两酒,一两肉。”
  
  “大明朝廷的税赋,迅速增长。”
  
  “粮仓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
  
  “制造局的铁器,多得根本用不完。”
  
  “看制造局的状况,听他们的报告,后面的发展还会提速。”
  
  “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会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顿吃肉,下顿吃鱼,而不是只能吃粗粮填饱肚子。”
  
  “这是尧舜也没有的功绩。”
  
  “杨荣,你说,若咱那孙子达成这样的成就,是不是比你们读书人最崇拜的圣人还要了不起呢?”
  
  杨荣深深一拜,道:“太孙殿下之才,旷古绝今。太孙殿下之仁,千古无人能及。纵孔圣人再世,应该亦愿在太孙殿下面前俯首听命,辅佐太孙殿下。”
  
  “微臣能在太孙殿下麾下办事,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份。”
  
  老朱看着他,忽然语气一转:“那你对方孝孺抛出来的天下大公论,又是什么看法呢?”
  
  这个转进来得太突然。
  
  杨荣顿时怔了下。
  
  方孝孺与其他读书人的舌战,早已在《大明日报》上公开讨论多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