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一百二十一章 消息,悟道!春雷炸响大明!

第一百二十一章 消息,悟道!春雷炸响大明!

第一百二十一章 消息,悟道!春雷炸响大明! (第1/2页)

从方宅出来,寒风依旧。
  
  但阳光却从漫天阴云里洒了几许出来。
  
  虽然仍然见不到太阳,那透过厚厚云层而射下来的光线,也给人一种格外不同的感受。
  
  朱允熥登上马车,在护卫的层层保护下返回王府。
  
  马车内,他的嘴角边浮现微微笑意。
  
  方孝孺这步棋,朱允熥也是想了很久,才想好的。
  
  要实行大改革,就必须要思想先行。
  
  正如后世谈及近代史,就离不开五四运动一样。
  
  思想的变化,表面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
  
  但实际上,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它会在人心中沉淀,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最终如火山般爆发。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不能出谋划策的书生,在这朝堂上,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但换一个平台,则可能完全不一样。
  
  方孝孺能在天下读书人中获得诺大名气,自有其过人之处。
  
  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若要办成什么事,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是现实主义者更可靠,也更能干,更能成事。
  
  但现实主义者不会去推动社会变革,只会尽力维持,让原有的系统永远运转下去。
  
  可一个社会要实现根本上的转变,则离不开那些可爱、可悲、可怜、又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唯有理想主义者,才愿意为脱离现实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去牺牲!
  
  他们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于现实生活而言,思想过于超前,绝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和反对!
  
  但正是这群人,又引导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
  
  若没有他们,若世间只有现实主义者,则人类社会可能会在奴隶社会循环往复一万年,十万年,永远不变!
  
  没有他们,人类在社会制度上将永远没有任何进步。
  
  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其间产生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当时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的思想,在数千载之后,仍然能释放出灿烂光芒。
  
  对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其中的许多思想太高了。
  
  高得不切实际,高得如天边之云,如千万里外之星月,高得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
  
  但又正是这些远远超脱于时代的思想,推动着人类文明滚滚向前。
  
  方孝孺自身就是封建地主。
  
  但理想主义从来不能以自身所处的阶级来定位。
  
  正如后世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地主阶级。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在海外留洋的经历。
  
  若非家境优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也正是这群“有钱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革命导师恩格斯,自己就是资本家。
  
  那又如何呢?
  
  在他们的理想面前,那些都不值一提。
  
  自古以来,便是朝廷向百姓收税,然后与豪绅三七分账。
  
  朝廷得三分,豪绅得七分。
  
  这套系统运转了数千年。
  
  朱允熥要做的事,则是朝廷向豪绅收税,然后与百姓三七分账。
  
  这是石破天惊,天崩地裂的事。
  
  也是千古从未有之事。
  
  所以,即使以朱允熥的身份,要做这样的事,也必须十分小心慎重。
  
  这个想法,他甚至不能自己向官员们提出来。
  
  要不然,迎接他的,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风暴!
  
  吴王恐怕真要成为“天下公敌”了!
  
  即使是他身边的人,也不适合。
  
  以杨士奇的为人,他根本不会支持进行这样的变革。
  
  老和尚姚广孝倒是应该乐见其成。
  
  但身为朱允熥身边的人,由他提出来,同样会让所有人的攻击目标,都对准朱允熥。
  
  唯独辞官之后的方孝孺,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选。
  
  他本来就有极高的声望,在朝廷内短暂做官后,再主动辞官归去,弃名利如粪土,这又会让他声望更上一层楼。
  
  由他来释经,从微末之处着手,即使那些权贵地主听到,也只会斥为书生意气的虚妄之谈,并不会引起太多的重视。
  
  直至思想被四处传播,以星星之火而燎原!
  
  至于最后终究能达到什么效果,那就不是朱允熥现在能清楚的了。
  
  反正方孝孺本就不是他的人,能利用他为自己所用,哪怕只起一些很小的作用,总归是聊胜于无。
  
  朱允熥当然也不会,也不可能将希望都放在他的身上。
  
  只是一着闲棋而已。
  
  说不定哪天就真用上了。
  
  马车很快又回到了吴王府。
  
  刚一入府,便见姚广孝走了过来。
  
  “刚刚得到消息,黄子澄去了刑部,竟没有与刑部尚书杨靖做任何商量,便直接升堂,提审王弼等一干武将勋贵。”
  
  ……
  
  朱允熥离开后,方孝孺便开始收拾行李。
  
  要宣讲新的理论,释圣人之经,便不能呆在京师。
  
  而是要远离朝堂。
  
  他的行李,主要是几车书。
  
  虽然数量众多,整理起来却还很容易。
  
  到傍晚时分,就已全部装车完毕。
  
  随后,方孝孺带着家人与几名学生,离开了金陵城。
  
  临行之时,天边厚厚的乌云已散,夕阳在西边洒散晚霞。
  
  方孝孺的神色十分平静,与前来送行的少许友人,一一告别,而后才驱车离开。
  
  这个时光,今日已然走不了多远的路。
  
  但他还是坚持在今日出发。
  
  因为方孝孺心中,已经点燃了一团火焰,正熊熊燃烧。
  
  自金陵一路向西而行。
  
  期间许多儒生闻讯,都赶来拜会。
  
  尽管方孝孺已辞官不做,但他还是天下闻名的读书人。
  
  哪怕因吴王的事,而陷入争议,可天下间仰慕方孝孺的读书人,仍不在少数。
  
  身为大儒宋濂的弟子,又是宋濂门生中名气最大的人,以往的方孝孺,并不喜欢这种迎来送往,客套交谈,总是显得不近人情。
  
  许多人都觉得他自负有才华,学问高,便清高傲世。
  
  当然,面对名气大的大儒,人们还是能容忍他的孤傲。
  
  但这一回出京,方孝孺却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
  
  对每一个来拜会他的人,都极为有礼的接待,令人如沐春风。
  
  于是乎,前来拜会方孝孺的人,也越来越多。
  
  还有很多人想拜到他的门下,做他的弟子。
  
  家人们都以为方孝孺一定会拒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