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秦时明月之政 > 关于皇、帝、王、天子、天道

关于皇、帝、王、天子、天道

关于皇、帝、王、天子、天道 (第1/2页)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记录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
  
  文化需求又反过来推动文字演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如果要谈一个字或词的意义,就不得不谈其起源与演变,直至如今之含义。
  
  “王”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指事字,其甲骨文像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权。
  
  本义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
  
  商代甲骨文(图1-3)是一把大斧的斧头部分的轮廓图形。这种大斧是古代用来杀戮的兵器,是奴隶主和封建领主对农奴,隶役、战俘、罪犯实行屠杀的工具。
  
  谁掌握了这残害人的凶器,谁便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称王称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这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
  
  这个字充分展示了统治的底色是暴力这一基本原理。
  
  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称王,其余诸侯位列王爵以下,在嬴政称皇帝之前,包括诸侯,王就是最高统治者的意思。
  
  即便后来王变为一种封爵,但是王依旧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是仅次于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象征,即便是现代,也是被引申表示“首领”的意思。
  
  “皇”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火炬光焰上腾的样子,应是“煌”的本字。
  
  古先民崇拜火,故“皇”含有高贵之意,又指庄严、伟大。
  
  皇在古籍中可转指天神、先人。
  
  又特指远古的帝王。
  
  “皇”字构型解说不一。
  
  图1为甲骨文的“皇”字,看上去就像一盏古代的灯,上面火光闪烁。
  
  又作图2,附加音符“王”。西周金文在下部增添两短横,中为灯盘,下像灯座。
  
  有的学者认为“皇”是“辉煌”的“煌”的本字,加“火”作“煌”。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皇,即煌之本字。”
  
  也有的人认为“皇”像王著冠冕形。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认为:“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象,故三皇称皇。”吴大澂认为金文的“皇”字由“日”和“土”构成,其含义为太阳从地下升起时,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由此“皇”有“大”意。又因为“日”为历代帝王的象征,所以“皇”便引申出指三皇五帝之“皇”。这样解释也有它的道理。
  
  [5-6]也有人认为“皇”是祭祀戴的一种冠。此可以用古代文献为依据,《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在这里,“皇”“收”“冔”“冕”正是相当的,所以郑玄注释为:“皇,冕属也,画羽饰焉。”
  
  在《周礼·地官·舞师》中则提到有“皇舞”。郑司农说:“皇舞,蒙羽舞,书或为䍿。”《说文·羽部》:“䍿,乐舞,以羽翿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读若皇。”
  
  以上这些记载,都说明“皇”本是一种有羽毛装饰的冠,用于祭祀时跳舞用,皇舞就是戴着这种“皇”所跳的一种舞蹈,也就是所谓“以羽冒覆头上”。
  
  而且从字形上分析,“皇”的本义是饰羽之冠,也是可以得到证明的。这样就从本义引申出“自上覆下”的意思。
  
  (但是请注意,在商朝时,只有商王可以祭祀,商王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神权政治。因为只有商王“一人”能够祈求祖先的祝福和保佑,消除祖先遗留下来并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祸患;也只有商王才有可能通过奉献牺牲、举行祭祀和进行占卜使商民们获得丰硕的收成,取得战争的胜利。那时候虽然还没有天子,俗世的王权依旧要被神权分润,或者说商王是使用神权代行王权,但是商王已经在逐渐收神权王权于一身,俗世的权力在从神权向王权演变。家天下的王权是源自于神权的。)
  
  春秋文字“皇”作图4,“王”字从原形体中独立出来。战国文字承袭西周、春秋文字,但上部已变形。
  
  自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到了西周,皇便是王上加了冠冕之形。
  
  秦代小篆上部又讹变为“自”。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所以命人将“皇”字上部的构件改为“自”。
  
  “自”本义是鼻子,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自”字和“王”字组成的“皇”字表示最初的王,也就是“鼻祖”,与“始皇帝”相符合。
  
  汉代文字则将上部又讹变为“白”,一直沿袭至今。[5-6]另外古时候将只有屋顶、没有墙壁的房子叫“皇”,正和冕“自上覆下”是一样的。这样,“皇”又有了广的意义。“皇”与“广”本来都指屋顶,引申而有广大之义。
  
  由此可见,《说文》“皇”字训为大,实际上是“堂皇”一义的引申。从语义来看,“皇”字在上古是个充满“美、大”之义的褒义词。
  
  “皇”字在商周时期的金文和文献中,都用做形容词,与“大”的意义相关。如称天为“皇天”,对已故的长辈尊称为“皇考”“皇祖”。
  
  “皇”字其本意是大、盛大、辉煌、庄盛,美好等纯粹的褒义词。
  
  《说文》:大也。
  
  《尔雅·释天》疏:尊而君之,则称皇天。
  
  《尔雅·释诂》:君也。
  
  《汤诰》:惟皇上帝。传:皇,大。上帝,天也。又三皇,伏牺,神农,黄帝是也。
  
  《书·大禹谟》:皇天眷命。
  
  《尚书·序疏》:称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
  
  《风俗通》:天也。
  
  《风俗通》:三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又有天下者之通称。
  
  《博雅》:美也。
  
  在有皇帝这個称号之前,“皇”如果用作远古最高统治者身上,例如三皇: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
  
  那么本意是伟大的,光明的,高贵的最高首领。
  
  “帝”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文;一说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
  
  帝的基本义是天帝、上帝,亦可指先王,周代以后战国以前亦可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秦以后成为“皇帝”简称。
  
  帝字甲骨文作图1、图2、图3等形状,比较原始的是图1和图3,从第二期开始,在上面加一横画作图2。
  
  西周金文作图2,春秋文字承袭西周文字。
  
  战国文字中“图A”旁繁化作“图B”形,或于“图C”右上加一短横画为饰笔。
  
  秦汉文字承袭春秋文字,变化不大,沿袭至今。
  
  [2]学术界关于“帝”字的解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帝”是“花蒂”的“蒂”的本字。其字形像花蒂的样子。高鸿缙在《中国字例》中将帝释为“根蒂”。这两种说法,不管“花蒂”还是“根蒂”,都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亦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2.“帝”像架木或束木以焚烧祭天,本义是一种古老的祭礼,是禘的初文。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禘由祭天而引申为天帝之帝,又引申为商王之称号。
  
  此外还有“帝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帝是鸟飞上天空形状的引申”“帝字来源于巴比伦”等多种说法。
  
  [6]要说到“帝”字,多半是出现在“三皇五帝、黄帝、炎帝、汉武帝”这类称呼中。
  
  “帝”的本义应该与先民的祭祀崇拜有关。
  
  甲骨卜辞中作为名词的帝字有两个意义,一是上帝,二是祖先。
  
  用在刮风、下雨、打雷、天旱等气象的文辞中一般指上帝,用在“受我祐”等文辞中一般指祖先神灵。
  
  《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祐)一月。”
  
  《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内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
  
  《甲骨文合集》14198片:“辛丑卜,壳贞:帝叒(若)王。”
  
  殷代(商朝)最高奴隶主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
  
  第一例,我攻打马方,祖先给我帮助。
  
  第二例,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顺利。
  
  第三例,祖先使王顺利。
  
  《说文解字》认为:“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作为王的称号,这是本义的引申了,王才能称帝。
  
  “帝”由天帝、天神引申指人间的掌管、控制部落、国家等大权的人,例如“尧、舜、禹”,还有后来的秦始皇称“始皇帝”。
  
  《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尔雅·释诂》:君也。
  
  《白虎通》:德合天者称帝。
  
  《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
  
  《吕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
  
  《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史记·高帝纪》:乃即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又谥法。
  
  《史记·正义》:德象天地曰帝。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
  
  《书·舜典》:肆类于上帝。又五帝,神名。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
  
  《家语》:季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谓之五帝。又星名。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义曰:太乙,天帝之别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隐曰:援神契云:大角为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内五星,五帝座。
  
  (注意,在商朝有这个字开始,帝如果作为身份出现,那就是死去的商王。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在生前被称为“王”,死后则被称为“帝”。这既是祖先崇拜,又是对神权的掌控,同之前的“皇”是有着殊途同归的政治意义,统治意义的。)
  
  (也就是说,在商周时期,如果用在统治者身上,帝就是升天(死去)的王的意思,因为祖先崇拜,所以帝原则上比王高一点。这也是后来秦齐分别称帝的原因。但是他们没敢称皇,因为原则上用作身份上,已经没有比皇更高的字了。皇比帝更高一点,他们没敢直接称皇。而且无论是皇或帝,往往都是后人追加的,活着的时候,最高统治者是王,更早之前比较特殊,是“后”,这个就不详细说了,和本章无关,有兴趣的直接搜索字意就行。)
  
  至于“皇帝”,嬴政统一神州,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这个看字形演变就知道,为了这个“始”,字形都变了)。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因为汉字里面已经没有比这两个字更高贵美好伟大的了,所以之后就再也没有变过。
  
  从字形演变以及使用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是一直在提高自己的身份的,一直抬到了抬无可抬。
  
  皇帝这两个字如果解释本意的话,那就是:伟大、光明、高贵、美丽,道德无比高尚的最高统治者。
  
  这是俗世王权统治的最高最终体现。
  
  其他:
  
  1.陛下:“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
  
  “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