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荆北取舍 (第2/2页)
襄阳本地的豪强士族倒不是真的如此大公无私,他们担心的并不是黄祖,而是远在临湘城下的征讨军。
这支军队里可是有着大量的襄阳子弟,若是黄祖支撑不住,那征讨军的后路可就要被刘封给切断了。
到那时候,征讨军能够逃回江陵都算是极大的成功了,一个大意就是全军尽墨的下场。
因此,他们最佳的选择就是大力支援黄祖,接应征讨军回撤荆北。
韩嵩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明白自己一方哪怕倾尽全力,也阻止不了刘表的决定。
既然阻止不了,那就赞成他,在支持对方的同时,尽量挽回己方的损失。
这就是韩嵩的想法。
刘表听完韩嵩的建议后,陷入沉思之中。
韩嵩所言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南阳、章陵的荆州军收缩之后,襄阳就有了两万之众,自保已是无虞。而南阳战线主要还是防守,以襄阳的大族部曲前往镇抚填充,这的确是一步好棋。
刘表当即做出决断:“别驾所言,可谓集众言之长,甚合吾意。”
“我意已决。”
刘表伸手压住堂上其他想要发言的人,决断道:“以张允为将,都督水陆兵马两万五千人,南下赶赴夏口,援助黄祖。另召南阳守军八千人,章陵守军两千人,调回襄阳。”
“以襄阳各家集五千部曲,赶赴穰城驻守,若是张济来犯,可死守待援。”
刘表在一一布置道:“德高,自明日起,于荆州诸郡中招募新兵,兵额暂定为两万……,不,三万人。”
“喏!”
韩嵩起身应命。
刘表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随即躬身一礼道:“诸君,我荆州眼下势如危卵,还请诸位不吝出力,助我州平安度过此次劫难。”
众人纷纷起身回礼:“我等皆是明公之臣,敢不尽心竭力乎。”
散堂之后,刘阖等人自然而然的汇聚到了韩嵩身边。
刘阖忧心忡忡的询问道:“德高,南阳如此空虚,一旦张济来犯,可如何是好?”
邓义也赞同道:“明府虽要扩军,然募兵何等麻烦。如今荆南巨变,江夏又陷入战火,只有南郡和我襄阳周边有兵员征募。别说眼下正值夏播,就算过了秋收,也未必能募集得到万人,三万之数,不过虚言尔。况且即便能够募集到足额之兵,新募之卒,如何对付得了关中虎狼之军。我看明公这是放弃我南阳故地了。”
韩嵩缓缓摇头:“不至于,至少明公如今也征调襄阳大族部曲前往穰城县布防,西凉人不擅攻城,只要固守城池不失,其劫掠地方后必不能持久,迟早是要退兵的。”
刘阖、邓义眼睛满是失望,但他们也知道韩嵩所说不假,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
刘表则单独将张允留下。
张允是刘表的外甥,张允之母是刘表之妹,与其父早死,因此张允从小就跟着刘表。
张允对刘表还是较为忠心的,但他和刘表的儿子、侄子关系却相处的很不融洽。尤其是刘表的长子刘琦,和张允之间的关系原本还勉勉强强,可自从来了荆州之后,就急转直下,如今更是互相生厌。
原因很复杂,不过主要还是有两点,第一点是刘琦看不惯张允贪腐成性,第二点则是张允和蔡家走的很近。
刘磐、刘虎都是亲近刘琦的,故而和张允关系也很恶劣,甚至都比不上蔡瑁。
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刘表才没有让张允出任水军都督,而是留他在自己身边。也是担心张允和刘磐、刘虎发生冲突,影响了南征战事。
蒯越南征,几乎带走了荆北军中大部分的精兵良将,剩下的强将又都在江夏黄祖麾下。
如今刘表身边,居然都拿不出几个能征善战的将佐来了。
因此,让张允督军南下,增援黄祖也就成了最佳人选,可问题是,张允跟蔡瑁走的很近,和黄祖之间的关系却是不佳。
因此,刘表得在张允出发之前,要好好敲打一下自己这个外甥。
“子约,汝这次南下援夏,可知该如何做吗?”
张允闻言,心中一惊。
张允和蔡瑁不同,演义里的蔡瑁其实是颇被污名化了,其人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可张允不同,他虽有些许小聪明,但私心极重,又贪婪奢靡,实在不是什么好人。
只是张允虽然见钱眼开、贪财轻义,可他并不算蠢,自然听出了刘表话里的含义。
张允沉默了片刻,憋出一句话来:“侄儿自然听舅父的。”
其实对张允的贪财,刘表是素有所闻,只是他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不贪财的话,那恋起权来,难道想着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吗?
因此,刘表对刘琦的进言并不理会,相反还安抚刘琦让他要与张允好生相处。
不过这会儿,刘表却是沉下脸来:“我宿知汝与黄承德不睦,然此番南下,黄承德为全军主帅,汝与之会师之时,当以兵权相交,汝可明白?”
黄祖,字承德。
张允心里有些不服,想不到在自家舅父眼里,他却连个外人都不如。
不过好在他脑子还算清醒,明白黄祖在刘表心里的地位,点头应道:“叔父放心,小侄明白。”
张允虽然表态,但刘表的叮嘱还没完。
“此番汝南下,除了两万水军外,还有五千步卒。”
刘表细心叮咛道:“若是有机会,汝自然以和黄承德会师为上。若是不可为,汝可分五千步卒增援夏口,若还是不可为,当可增援西陵。明白了吗?”
五千士卒,加上随军的军械物资,显然是相当大的一项负重。
若是扬州水军封锁了夏口,大队船只冲出,速度首当其冲,故此要提前将这部分陆军卸下。刘表担心张允不懂应变,直把细节掰碎了交代给他,也安排好了这部分陆军上岸之后的任务。
张允恍然,赶忙连连点头:“舅父放心,允定牢记心头,绝不会有所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