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国潮1980 > 第九百七十三章 行家里手

第九百七十三章 行家里手

第九百七十三章 行家里手 (第1/2页)

总共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才算腾挪完了虹光阁买下的瓷器。
  
  罗广亮和小陶整整跑了十四趟,合计为宁卫民拉回来二十八车的东西。
  
  可就这将近一千件儿瓷器全都挪进了马家花园假山下的冰窖里,看着也仅仅占了一个小小的角落,还不到总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呢。
  
  说真的,哪怕宁卫民就是把自己所有就家当都运过来。
  
  包括存在糕点厂地道里的玩意,存在重文门旅馆里的那近万件字画,大概也是塞不满这冰窖的。
  
  别忘了,这个冰窖层高四米呢,箱子摞箱子那得搁多少去啊?
  
  要真想把这冰窖变得跟个藏宝库一样的满满腾腾,恐怕宁卫民还得继续努力个十年八年的才行哪。
  
  当然,由此也足可见马家当年的豪阔。
  
  要知道,官办的冰窖多是半地下的,能在假山之下修建出纯地下的,这样大面积的私家冰窖,人力、物力、财力,还有专业的建筑知识与施工经验缺一不可。
  
  大概全京城只有马家才有这个能力实现。
  
  所以不得不说,宁卫民这个当今的京城首富,和过去的京城首富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而这种差距,绝不是单纯靠钱多,就能轻易追平的。
  
  哪怕宁卫民肯花再多的钱,他也造不出像马家花园这样高水平的私家花园了。
  
  至于和虹光阁一样对内开放的敦化阁,由于有文物局领导的推荐,宁卫民也是要去逛一逛的。
  
  不过,毕竟太意气风发了容易惹祸上身。
  
  所以不想太惹眼的宁卫民,就没好意思不遗余力地再扫荡人家的精品库存。
  
  也就点到为止地花了六万块,又买了三百来件儿吧。
  
  好在后面的事儿还能交给康术德,让老爷子当个日常消遣,没事慢慢淘换着。
  
  只要有钱,蚂蚁搬家仍旧是一种有效的搬家策略。
  
  归了包堆儿,两家店里的好东西多数还得落在这师徒俩的手里。
  
  这就是宁卫民遥遥领先的资本碾压了。
  
  真不是得瑟,他琢磨这事儿,自己有时候也挺不好意思的。
  
  尤其是想到那位马都都,他这明显算是劫了人家的胡了,不会再给这位爷留下多少蹲地上挑碗的机会了。
  
  那么如果那位马先生的个人收藏因为他受到了严重影响,那几十年后还会有观复博物馆出现吗?
  
  哎呀,这种感觉其实还挺操蛋的。
  
  别人一个不算远大的梦想,却因为他被困在了原地……
  
  爱慕骚锐啊!
  
  …………
  
  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好捐赠文物的事儿,顺带还收获了文物局的人情和上千件儿的官窑瓷器。
  
  接下来,宁卫民原本是打算赶紧去看看坛宫饭庄和天坛的新春游园会的。
  
  毕竟那才是老巢啊。
  
  何况出国人选的事儿也得尽快确定,好去为这些人办理签证和护照呢。
  
  但是,罗广亮和小陶却又猴子献宝似的,想让宁卫民跟他们走,去看看和他们合股的小生意鼓捣的怎么样了
  
  说是他们听了宁卫民的话,已经找着了一个手艺高明的老铜匠,做出了两辆非常漂亮的三轮车了。
  
  就是不知道那车子的样式,符合不符合宁卫民的要求。
  
  只要宁卫民点头,他们回头就能招揽人手了,估摸四月份就能开始运营了。
  
  于是,鉴于罗广亮和小陶辛苦了好几天了,宁卫民也不好驳他们面子。
  
  就只能先私后公,把去坛宫和天坛的事儿再延迟一天了。
  
  不过还别说啊,这一趟跑的可不亏。
  
  让宁卫民没想到的是,罗广亮和小陶一点没夸大其词,他们把这事儿办得还真是漂亮。
  
  他们请来造车的师傅姓孙,叫孙世英。
  
  别看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但要论铜活儿的装潢手艺,可是个真正的行家里手。
  
  要问他们怎么认识的,那也够巧的。
  
  原本这老爷子退休在家没事儿干,在菜市口摆了个便民修车摊儿,挣几个小钱。
  
  有一天罗广亮他们车坏半道儿上了,纯粹在修自行车的时候,这么闲聊天,话赶话聊到一起去的。
  
  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运道,也是宁卫民的运道。
  
  至于说到老师傅做的三轮车有多么讲究,那还得先从洋车演变的历史开始捋。
  
  否则就难免会有思维上的误区,就难以明白这三轮车和铜活儿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洋车之所以叫“洋车”是因为从东洋传过来而得名。
  
  沪海叫黄包车,津门又叫胶皮,花城可就叫车仔了。
  
  这种车最初是硬胶皮的车轮,刷黑漆,轮子高,车把短。
  
  很可能是小日本儿个子小,又穿木沓拉板跑不快的关系。
  
  就跟头两年在大陆播放过的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里演得差不多,反正人坐在上面不太舒服。
  
  后来有了充气轮胎,京城人又进行了结构上的改造。
  
  特意将车把加长,车轮放低,车厢加高,这才变成了电影《骆驼祥子》里的那种洋车样式。
  
  从此就拉着省力,跑得轻快,坐着也舒服多了。
  
  像京城有句土话儿——“美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如果追本朔源,其实就是为了描述坐洋车的感觉而光荣诞生的。
  
  实际上在1937年之前,靠人在前面拉着跑的洋车一直都是京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从北平沦陷,日本人送给“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江朝宗第一辆人力三轮车开始。
  
  京城的洋车就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又被这种新兴的交通工具所取代了。
  
  一个是因为三轮车比洋车更快捷,更舒适,更省力气。
  
  另外一个,也有日本人有意推行的原因。
  
  因为这东西是日本人在洋车和自行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来。
  
  小鬼子多坏啊,你看他前脚儿给你来个军事侵略吧,后脚儿就又给你一个经济占领。
  
  抖机灵抖得多是地方!
  
  就是吃相难看得很,永远改不了一股子下作的市侩气。
  
  至于说到当年京城最知名的造车厂。
  
  一个是在东华门大街路南的“懋顺车厂”,另一个就是西交民巷的“起顺车行”。
  
  很可惜的是,虽说是造车厂,但这两家,实质上都是由木匠、铁匠组成的攒车作坊。
  
  并没有什么现金的设备和原料。
  
  除了木料、油漆坐垫、靠垫、车篷子是造车厂自己弄以外。
  
  连打铜活什件的铜,也得向日本洋行去采购。
  
  像内胎、外带、车条、滚珠、轴承、弓子、手铃、脚铃、喇叭等重要零件更是如此。
  
  北平沦陷前,这两家车行是从英国人、德国人那里定购的。
  
  “七七事变”后,他们全得向日本人购买。
  
  所以呀,别看就这么一辆洋车,售价可要一百多大洋,贵的时候小二百。
  
  而造车厂赚的却不过是七块八块的而已,最好的时候也就十块二十的。
  
  这就是当时咱们民族工业水平啊,那真是太寒碜啦。
  
  不过也得说,咱们的人更懂得享受,过去的手艺人活儿也好。
  
  攒出来的洋车和三轮车,经过几度改进,无论舒适度还是外观,都比洋人自己造的要好。
  
  像当时的车厢,里头讲究的是软包带靠垫,而且带仰角,这才能靠着舒服。
  
  箱体得是软木料,外边还得封铁皮。
  
  由车厢周边起,卡三道白铜线,一直到车簸箕为止。
  
  这样的车配上邓禄普的车胎才稳固防震啊。
  
  人坐在里面,即使路况再不好也不会颠得受不了。
  
  另外车厢后还安有铜扶手,备车夫及专门“搡车的”手握之用。
  
  真遇着陡坡,一人蹬一人推,一样能让你舒舒服服上去,安安全全的下来。
  
  最后,还有些附件的添置,对各种天气的考虑简直周到极了。
  
  像车篷的条愣一样要包铜活,而且是带胳臂肘的(即支子)。
  
  上铺水笼布的车篷子,前带大帘一块。
  
  这样可随时收放,以供遮风挡雨。
  
  车左右挡泥板和扶手,也都要包白铜活儿。
  
  还要安车灯各一,可供夜晚照明。
  
  车垫、车靠,讲究的是白布镶红布边,车脚垫得是长方形织花小地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