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耽摩栗底见闻录 (第2/2页)
就像历史上夜郎国和滇国不相信大汉比他们更大一样,要是他们知道大汉的强盛,还能问出“秦孰与我大?”这等问题。
但听了甘煜话后,众人心中的不爽依旧未曾解去,很想让这帮孔雀国人知道一下大秦的厉害:尔等才是蛮夷!
这时,姚直笑道:“其实此事对我等和大秦也有好处,彼辈狂妄自大,自认为天下第一,彼辈便不会对我等有多少警惕,正好方便我等行事。若日后……”
姚直压低了声音,“大秦与这孔雀国交战,也好使其放松,有利于大秦进军至此。”
这番话说的众人眼睛一亮,心中的不快顿去,这帮人自大好啊,他们看不起大秦,便不会对大秦有多少防备,到时大秦发兵过来,正好给这帮家伙开一个大眼。
众人仿佛已看到耽摩栗底被大秦攻破,这帮人看着大秦军队进入城内,一脸惊愕、茫然、绝望的表情:这真是那个大秦的军队?他们不是一群蛮夷吗?为何这般厉害?
而且,孔雀国人认为大秦不如他们强大,也会产生宽容俯视心理:咱们是天朝上国,那大秦小邦过来拜见,我等当然不能丢了颜面,要向其彰显大国对待番邦之礼。
那大秦小邦的使团过来想要什么,要尽全力尽可能去帮助他们,给他们最好的,不能在番邦使者面前丢了天朝上国的颜面。
要是没给办到最好,他们回到那秦国内,还不得认为咱孔雀国也不咋样?苦一苦自家民众可以,万万不可在外邦面前丢了面子。
明白了姚直之意的众人点了点头,虽说暂时被孔雀国人在面前显摆炫耀,让他们很不爽,但想必能收获的利益,些许不爽可不计。
这时,一人道:“今日在城中时,我发现了一件怪事,在街道墙角之处,有几个人在看我们,可当我看过去时,这几人迅速躲到了墙角的阴影里。”
“我原先以为他们是在监视我等,可我观这几人身材娇小、皮肤黝黑,身上所裹衣物破旧脏污,特征这般明显,不像是派来监视我等。”
那都不能说是穿着衣服,只能说是裹着将身体给蒙住。
另一人道:“我也看到了!这些人和城长、摩叶上师等人相貌有所不同,我估计他们是孔雀国低种姓之民。”
听这人说起“种姓”,众人都沉默了下,这孔雀国当真是奇葩得紧,一方面有那佛教传播众生平等的思想,可另一方面又存在这奇怪的种姓制度,将人从出身上分三六九等。
据他们所知,这种姓制度比大秦的王公贵族还离谱,在大秦还可以凭借功劳或才华往上爬,可在这种姓制度下,你出身为低种姓,那么一生都将为低种姓,还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
更离谱的是,孔雀国的人似乎也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也即是他们可以在信那佛的同时维护种姓制度。
这简直不可思议,只能说这孔雀国人不像正常人,姚直等人哪知道,就算到了后世现代,孔雀国的人一样可以在进入现代的同时,将种姓制度维护下来,关键是低种姓还主动维护,没觉得有毛病。
又一人不屑道:“这就是那城长说的此地无有偷抢、无有欺诈,人人得以安居幸福?”
另一人笑道:“兴许别人根本没将那些人当作人呢?他们是人,而其他人不是人,可不就是无有偷抢、无有欺诈,人人得以安居幸福。”
这话看似在调侃,但细细一想,还真不排除这种可能,甚至可能性很高。
姚直道:“派人去察访一番便可,兴许这会成为孔雀国的又一个突破口。”
其他人点了点头,这孔雀国的突破口不少,他们认为其中最大的一个便是那佛教所带来的影响,佛教的主旨虽是引人向善,有好的一面,却也让这些孔雀国人丧失了锐气,警惕心降低。
在姚直等人议事时,摩叶上师、迦利舍上师、优旃城市长等人也在议事。
看着面前摆放的精美玻璃品,优旃感叹道:“能做出如此精美纯净之物,这大秦国即便不如我等,也不可太过小觑。伟大的阿育王离开我等已十多年了,如今是太子鸠那罗之子在位……”
提到太子鸠那罗之子,在这间屋子的众人神色严肃起来: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死后,由于太子鸠那罗失明,阿育王一位名叫“达沙拉沙”的孙子继位,而达沙拉沙在几年前去世,王位回到了鸠那罗儿子手里。
但这位阿育王之孙、鸠那罗之子可不太好相与,尤其是对他们这些信佛之人而言,因为这位信的可不是佛教,而是耆那教。
对孔雀国的佛教徒而言,阿育王是一位伟大的王,其在位时,信奉佛教并努力推广佛教,让佛教得以在孔雀国繁荣兴盛起来。
但阿育王也有一个没做好之处:即他并没有为了推广佛教而将其他宗教铲除,反而对婆罗门教、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这导致佛教虽在阿育王时为国教,是孔雀国最大的宗教,可佛教并非没有危机,现在危机变成了真正的威胁:孔雀国如今的国王不信佛,信耆那教。
曾经的阿育王信佛教,使佛教得以兴盛,现在的孔雀国王耆那教,那也同样可以让耆那教兴盛。
这让孔雀国的佛教徒们感到了危险,阿育王可以在推广佛教时容得下其他宗教,但这位信耆那教的阿育王孙可未必。
他们必须得想办法挽救自己,不能让威胁变成真实的灾祸落在他们身上,而大秦人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办法:向大秦国传播佛教!
此事若做成,便是他们佛教传播影响一国之功,在国内必定能收获巨大声望,到时就算那位阿育王孙想清算他们,也会有所忌惮。
即便那位阿育王孙不管不顾,非要强硬推广他们耆那教,清除他们佛教,他们也能有一条退路:孔雀不留佛,那便向大秦去!